近日,河南某高校网站公布了《关于部分处级干部岗位竞聘结果的公示》,显示校办秘书科科长拟任校长办公室主任,机电学院教学秘书拟推荐为机电学院党委书记候选人。
高校公开竞聘领导岗位已较为常见,部分高校会根据岗位空缺情况和需求进行竞聘。
例如去年 9 月,四川农业大学通过竞争上岗方式在教职工中选拔 3 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各学院副院长各 1 名。同年 10 月,学校举行面试答辩会,对 8 名竞聘者进行考核。
该校党委书记提出将出台干部能上能下管理办法,提升干部监督管理的制度化水平;重视年轻干部培养,通过挂职锻炼、轮岗交流、任期考核等方式加强培养。
为选拔优秀人才,部分高校还建立了科学规范的选拔聘用制度,对中层干部公开竞聘。
高校岗位竞聘不限于领导岗位。一般有专业技术岗、管理岗、工勤技能岗三个类别,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胜任条件和等级。
例如,某广西高校将专技岗分为 13 个等级,高级岗 7 级(正高 4 级,副高 3 级),中级岗 8-10 级,初级岗 11-13 级。管理岗分为 8 级(3-10 级),分别对应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
高校常进行竞聘上岗。如 2003 年,山西财经大学废除终身制,全员竞聘,收入与岗位挂钩,向岗位管理转变。
高校岗位竞聘一般采用竞争性评审,择优聘用,并考虑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
深圳特区报在《深圳高等教育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一文中指出,在高等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中,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率先实施去编制化管理,探索建立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形成了“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非升即走”的全员聘用制度,实施国际接轨的分类聘用、考核评估、晋升制度体系,为全国传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
早在 2000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工作人员聘用(聘任)制度,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
高等学校根据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任务需要,设置各级各类岗位,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
聊城大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专业技术岗竞聘制度方面,通过“绿色通道”直聘赵少峰博士至教授岗位,体现按能力、实绩与贡献评价教师的导向。学校下放聘任权,由二级学院自主开展空岗竞聘,实施聘期考核,强化结果应用。
在岗位竞聘中,该校推进学术评价机制改革,突破学历学位限制,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弱化刊物评价,强化同行评议。教师徐鹏杰发表系列学术论文,顺利竞聘教授岗位。
高校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聘任制度,激发了职工积极性。完善岗位设置、职称职务评聘、薪酬分配、激励体系等配套工作,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关注“麦研文选”,海量数据等你来取!
回复“月薪”,获取 2023 届本科、高职月薪排名前 30 的专业名单。
回复“本科就业满意度”或“高职就业满意度”,分别获取 2023 届本科或高职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 TOP30 名单。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