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粮收获接近尾声,“好收成”化作“好收入”的关键便是做好夏粮收购。
粮食主产区应以产业为导向,充分利用粮食加工业这一转型引擎,拓展粮食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为夏粮丰产丰收提供产业支撑。
夏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小麦产量占夏粮产量九成以上。受国内外因素综合影响,今年小麦价格偏弱,影响农民种粮收益。
粮食加工企业是夏粮收购的重要力量,是实现粮食加工增值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全面增加小麦收储规模,有效协同各级储备粮轮换,稳定市场预期,吸引更多加工企业入市收购,为解决农民“售粮难”作出贡献。
食品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发展潜力巨大。主产区粮食资源丰富,但曾面临产业发展水平低、粮财倒挂等问题。近年来,河南、河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立足优势,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产供储加销全产业链联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和增值收益。
一粒小麦可化作几十甚至几百种产品,价值倍增。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推动主产区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和区域经济增强有机统一,形成良性循环。
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产业。粮食加工企业可将第一车间建立在田间地头,通过订单种植、规模化经营,解决种粮效益较低的问题。但也要注意,各地在发展粮食产业中,农户参与度下降。应将产业链环节留在乡村,让农民参与增值,创造就业和收入机会。
粮食加工企业应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以资源入股,参与增收致富。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目标,但粮食加工利润率较低,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和生产经营压力。
粮食加工企业赴主产区投资建厂,可享受国家政策支持,降低创业门槛、减轻资金压力。企业就近获取优质粮源和劳动力,有效降低原料成本和用工成本。
产粮大县是粮食生产的骨干力量,也是国家商品粮的主要供应者。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主战场,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强劲带动作用。
我国应鼓励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向产粮大县转移。产粮大县应以县城为中心,统筹规划粮食产业布局,科学安排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将适宜置于县城的产业留在县城,适宜置于乡镇的产业则安置在乡镇,适宜置于村里的产业则放置在村里。通过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方便农民就近就业,实现就地致富。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