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海南岛,犹如一块镶嵌在碧海中的翡翠。海南的优势在于海洋,其陆地面积虽仅有 3.5 万多平方公里,但管辖海域面积约达 200 万平方公里,拥有 1900 多公里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海南未来的潜力也蕴藏在海洋中。2023 年,海南的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 2.58%,与其他沿海省市的差距较大,海洋经济的潜力巨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海南考察,多次对保护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海南发展海洋科技、加强深海科学技术研究、推进“智慧海洋”建设,把海南打造成海洋强省。
海南人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提出“向海图强”战略,力争用 10 年时间再造一个“海上海南”。
海洋经济是自贸港建设的战略支撑。2018 年至 2023 年,海南的海洋生产总值从 1423 亿元增长至 2559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 12.5%,已成为海南发展的的重要支柱。
再造一个“海上海南”,体现了海南加快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的决心,也表明了海南发展海洋经济、提升海洋产值的巨大空间。
海南发展海洋经济拥有“三度一色”的自然优势:地理纬度低、年平均气温高、海水深度大,还有全岛绿色优美的生态环境。
深海优势是海南发展深海产业和深海科技的独特条件。南海平均水深 1200 多米,最深处达 5500 多米。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南海是开展深海研发和试验的最佳天然场所,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创新协作,打造深海研发基地,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
自贸港的开放红利是海南发展海洋经济的另一优势。自贸港建设进入封关运作攻坚之年,中央赋予海南一系列支持政策和重大项目,为补齐海洋经济发展短板、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具体内容,包括完善海洋服务基础设施、积极发展海洋物流、海洋旅游、海洋信息服务、海洋工程咨询、涉海金融和涉海商务等,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服务体系。
海南省委、省政府立足海洋强省建设目标,相继出台《推进建设海洋强省实施意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海南提出“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抓住自贸港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初步建立与自贸港相适应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充分履行中央赋予海南“更好服务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使命。今年,海南力争海洋生产总值突破 3100 亿元。
海洋经济是海南自贸港发展的“蓝色引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海南要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枢纽和基地,一方面要向东盟开放,加强与东南亚的合作;另一方面要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向而行,扩大对内开放。
他说:“发展蓝色经济,海南自身力量有限,但借助全国力量,对内开放,海南一定能成为海洋经济的中心。”
向海图强,离不开人才。近年来,海南着力于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和“南海系列”育才计划,近5年引进各类人才近70万人。上千家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和大量科技人才落户海南。位于三亚市西部的崖州湾科技城就是其中的代表。
崖州湾科技城汇聚了14所全国知名高校,培养了一批海洋科技人才。围绕种业(南繁科技城)、深海(深海科技城)两大主题,2800余家种业高科技企业、1000余家深海高技术企业落户于此。崖州湾科技城专门规划了约11.9平方公里的深海科技城。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党委专职副书记牛晶晶表示,科技城将充分发挥已入驻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的辐射、撬动效应,努力建成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策源地。
在琼海市潭门镇千年渔港旁的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全息影像展示着一本南海渔家的更路簿。更路簿是古代渔民根据天干地支变化,记录航海线路、岛礁名称、航行距离等信息的手抄本。
一本本泛黄的纸簿,是渔民世代相传经略南海的指路册,也记录着他们探索海路、向海求生的艰辛历程。千百年来,凭借摸索出的200多条“更路”,一代代渔民开启远洋捕捞。
渔业是传统海洋产业,也是海南的支柱产业。向海图强,传统产业怎样强起来?海南选择转型发展,概括为“三个走”: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
“往岸上走”,促进渔业生产方式深刻变革。
来到文昌市会文镇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走进现代化的养殖厂房,看到一排排先进的养殖设备。冯家湾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林尤郁介绍,“养殖进车间,鱼虾上楼房”,村民们看到污染少了,产量多了,收入增了,才开始相信科技的力量。文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会文镇党委书记洪忠师感慨:“冯家湾为海洋渔业蹚出一条新路子。”
这条路子蹚得不容易。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反馈“会文冯家湾一带海水养殖污染,部分区域沙滩淤泥化”。督察整改中,文昌市把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放在同等位置考量,提出建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
如今,园区已引进44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项目47个,土地利用率比传统养殖提高3倍,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冯家湾实现了“两提高两下降”: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养殖户收入明显提高,经营风险明显下降、环境负荷明显下降。
锦升养殖公司总经理王树洪有着40年养殖对虾的经验。他说,上楼进房,室内恒温,虾的生长期由140天缩短到110天。尝到甜头后,他一口气租下5栋楼,扩大了养殖规模。
往岸上走,实行工厂化养殖,正逐步成为海南渔业的重要发展路径。这两年,万宁工厂化养殖产业园、儋州金雨海洋智慧渔业产业园等一批工厂化养殖产业园区陆续建成。
“往深海走”,打造海洋渔业现代化生产模式。
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枣红色的桁架养殖箱稳稳地漂浮着,其内部的巨大网箱沉入深海,里面养殖着深海鱼类。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深远海养殖的省份,海南在 2022 年实现了大型桁架类养殖网箱的突破,在乐东深远海养殖平台成功投入试养。
在距离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海岸线约 8 海里的海面上,“普盛海洋牧场 3 号”平台正在进行养殖作业。养殖人员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各种数据,智能化设备搭载了气象、水文、巡网、水下生物监控等系统,反应迅速,精度较高。
海南普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荟群介绍道,海洋牧场通过规模化设施、智能化管理和现代化技术的加持,不仅提高了渔获量,而且推广了生态友好的养殖方式,还带动了海上观光旅游和休闲海钓等产业发展。
深海捕捞、海洋牧场和深海养殖标志着海南渔业向深海发展的脚步。除了“往深海走”,海南还拓展了海洋渔业转型的另一条新路径——“往休闲走”。
万宁市礼纪镇田新村三面环山,一面朝海。过去,村民主要通过海里捕捞为生,但鱼获销量始终是个难题。2021 年,村里开始发展冲浪运动延伸产业。如今,全村 500 多户人家中已发展出 50 多家民宿。
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真国表示:“渔民的孩子从小在海边长大,水性好。现在,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习冲浪,成为冲浪教练。”田新村已办起 30 家冲浪俱乐部,有 66 名持证冲浪教练。
陈真国高兴地介绍道:“村里每个季度都有新变化,这几年确实发生了‘蝶变’。”村里的道路从 3.5 米拓宽到了 7 米,还建起了停车场,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游客络绎不绝。
2023 年,海南省休闲渔业总产值超过 40 亿元,接待人数接近 1400 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 90% 和 73%。从“赶海”到休闲,渔民们经历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过去,面向大海的渔民靠体力“闯荡”大海;如今,从海里上岸的他们又开启了一场全新的“闯荡”:开店经营、网上宣传、开发深度游、拓展产业链、对接全国客户资源……“往休闲走”是新渔民凭智慧和双手“赶海”的体现。
渔业育种推动了现代养殖的新突破。海洋渔业不仅要产量,更要质量。来到海南,才发现渔业育种是科技创新的新领域。
从万宁市海岸线出发,记者乘船来到洲仔岛海洋牧场。一排排养殖网箱整齐排列着,养殖员撒下饵料后,十几条鱼便跃出水面。
万宁林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波介绍道:“章雄鱼苗是海南特有的水产苗种,也是海南水产种业出口的主力。”目前,章雄鱼苗出口量占八成以上,国内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林兰公司拥有 1710 个养殖池,年产值约为 5 亿元。
周波在深海养殖领域耕耘了 30 多年,他认为鱼苗是章雄鱼产业发展的关键。林兰公司持续加大在章雄鱼、东星斑、红瓜子斑苗种的种质培育和规模化繁育方面的投入。聚焦特色鱼苗育种,万宁渔业出口稳步发展,仅章雄鱼苗一项,预计今年出口额将达 1 亿元左右。
渔业育种需要下功夫。在临高县海南宝路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车间里,一个直径 3 米、深 1 米的养殖桶就能培育出过去室外 5 亩水面才能养出的鱼。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