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谣言滋生,经济企业成重灾区**
近来,“人工智能(AI)生成谣言”现象日益猖獗,其中经济和企业领域成为AI谣言的重灾区。据统计,近两年AI谣言中,涉及经济和企业类谣言占比高达43.71%,危害不容忽视。
**治理AI谣言面临困境**
针对涉企AI谣言的新趋势,有关部门近年来积极探索治理路径。涉企AI谣言的黑灰产操作链条错综复杂,当前治理模式存在:
- 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
- 对造谣者的处罚力度不够
- 行政处罚震慑力不足
- 刑法打击范围受限等困境
这些困境使得相关企业在应对谣言的负面影响时面临极大挑战。
**综合立体治理涉企AI谣言**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互联网平台、司法机关、企业、普通民众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对涉企AI谣言风险的综合立体治理格局。
**强化源头治理**
压实互联网平台信息内容主体责任,加强源头治理。重点治理涉企AI谣言源头,包括内容生成平台和内容传播平台。
**提高企业应对能力**
提高企业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降低谣言损害。一方面,企业要积极维权,维护网络权益。要完善企业信息公开制度和谣言监测体系,及时辟谣和回应网民关切,从源头上预防风险。
**加强司法惩治**
强化司法惩治衔接和力度,规范司法程序。针对涉企AI谣言案件中行政处罚居多而刑事处罚较少的现象,需要加强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的衔接,加大对涉企AI谣言的法律惩治力度,提高违法者的成本,从根本上防范AI谣言的生成。
在认定涉企AI谣言的刑事责任时,相关主体可能涉及多个罪名。司法机关需要明确各个罪名的构成要件,针对AI造谣链条上不同环节进行规范判断,包括前端发布主体、中端技术手段、传播频次、影响范围以及末端危害后果等。还需适时发布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形成司法治理合力。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主动打击难”“移送起诉难”等问题,应加强司法程序规范性,建立完善的AI造谣犯罪证据体系,并构建针对涉企AI谣言犯罪的公益诉讼程序。
提升网络谣言甄别力,需要大家共同参与治理。网民自身应自觉提高信息辨别能力,理性分析,不随意转发扩散未经证实的信息,养成文明的上网习惯。网民也应积极检举和监督,共同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常态化机制。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