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公安厅近日公开十起打击网络谣言和网络水军的典型案例,旨在整肃网络乱象,净化网络环境。(7 月 2 日,人民网)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传播力、互动性和影响力迅速发展,深入经济、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生活空间,也是风险空间。最新发布的十起案例中,有的编造虚假信息博取流量,有的组织“水军”点赞评论,有的“刷单控评”赚取佣金……垃圾内容充斥网络,网络谣言泛滥成灾,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还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和扰乱社会秩序,危害不容小觑。
事实上,“清朗行动”一直持续进行,但为何网络谣言和网络水军仍屡禁不止?归根结底,是由于“流量至上”的扭曲逻辑。在一些人眼中,流量就是利益,不惜采用一切手段博取流量。例如,上述案例中,声称因讲粤语被罚款 5000 元、将 11 伤改为 11 死、高中生兼职卖淫女……谣言背后的“操盘手”显然深谙流量逻辑,在碎片化信息中捕风捉影,刻意制造真假难辨的信息,炒作“爆点”、赚取“卖点”。
部分平台也难辞其咎。有的过度推崇流量奖励机制,不断“投喂”奖励,帮助商家和个人引流、圈粉;有的操控算法推荐,任由假新闻、“标题党”和争议性话题泛滥;还有的奉行“用户保护主义”倾向,担心管理过严会导致用户流失到其他平台,在处理违规帐号时“下不去手”,导致平台“自净”形同虚设。有研究指出,社交媒体和平台由于经济和商业上的考量,缺乏足够的动力来规制平台上的假新闻。
如何“出拳”净网,彻底根治?一方面,要精准打击。古语云:“拔本塞原,专弃谋主”,意在强调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问题。网络谣言屡禁不止、网络水军此起彼伏,背后必然隐藏着灰色利益链条。要坚持“打团伙、打链条、打生态,挖幕后、挖金主、挖资产”,坚决斩断流量链和利益链,荡涤网络“污泥浊水”。要重点打击“移花接木”“刷单控评”“人工智能造谣”等典型网络乱象,形成震慑效应。
要建立长效机制。常治才有长效。广东作为互联网大省,网站和网民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尤其要从长计议,制定章程制度。今年以来,广东省公安机关深入推进“净网”专项行动,依法侦办查处网络谣言案件 899 起、网络水军案件 105 起。下一步,针对清理整治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弊端,相关部门要督促和指导网站平台建立健全重点流量环节规范传播秩序的长效工作机制,总结经验、固化成果,进一步净化网络空间。(庹亚男)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