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自科创板设立以来,经过五年的发展,现已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五年来,这片“试验田”硕果累累。
五年间,科创板从零开始,上市公司数量突破570家,IPO累计募集资金超过9000亿元;
五年间,科创板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填补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空白。119家(其中70家为首次)科创板公司牵头或参与的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平均每家公司拥有168项发明专利;
五年间,科创板公司“成链成网”,在不同行业形成集聚效应,加速了创新要素的资源配置;
五年间,科创板“机构市”初步形成,已成为境内机构化、指数化程度最高的板块,“耐心资本”正在加速布局;
五年间,“试验田”变身“示范田”,注册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资本市场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持续监管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完善丰富的制度供给。
如今,五周岁的科创板羽翼渐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创领军者们感触良多。《证券日报》科创板调研组历时三个月,组织了一场问卷调查。
调研结果有些与我们的“体感”一致,比如在募集资金投向、研发投入、资金链安全等方面,调研结果与已公开财务数据相互印证,重视创新以及加强研发投入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有些结果却出乎意料,例如30.9%的受访公司表示研发投入增加后并未促进公司营收的增长;65.5%的受访公司称现金分红对公司当下确实存在压力;近半数受访公司反馈当地没有成熟的产业集群或产业园。
调研结果还显示,38.2%的受访公司已经解决产业链“卡脖子”问题,但在很多领域,国际公司的话语权依然较强,依然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对于科创板公司来说,任重道远,尚有不少产业链“卡脖子”问题需要进一步攻克。
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科创板公司聚焦重点领域加快科技攻关,不断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创板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性平台的作用,持续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公司合计占比超过8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科创板已经用五年时间探索出一条畅通“科技、产业、资本”循环之路,在接下来的五年、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将乘势而上,持续助力科技创新由“点的突破”向“系统提升”转变,逐步构建起上下游企业协同的矩阵式产业集群,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的资本动能。
第一章 募集资金投向
截至2024年4月30日,科创板已迎来571家公司发行上市,IPO累计募资超过9000亿元。调研结果显示,18.2%的受访公司已按计划使用完毕首次募投资金;3.6%的受访公司中途更改过募集资金投向,目前资金已使用完毕;78.2%的公司资金尚有结余。
在资金投入方面,27.3%的受访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比不足10%,41.8%的企业投入占比在10%-30%,14.5%的企业投入占比在30%-50%,16.4%的企业投入占比超过50%。
总体而言,科创板企业始终秉持初心和使命,充分利用募集资金开展科研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整体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背景下,科创板企业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研显示,45.5%的受访企业募集资金理财额度占净额比例低于30%,36.4%的企业超过50%,甚至有7.3%的企业将80%以上的募集资金用于理财。1.8%的企业出现理财亏损,1.8%的企业累计收益率超过10%,96.4%的企业累计收益率不足10%。
科创板企业应加强风险意识,避免理财踩雷影响经营发展。
80%的企业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占比低于30%,18.2%的企业在30%-50%之间,1.8%的企业在50%-80%之间。
科创板企业应平衡短期资金需求与长期发展的关系,牢记科技创新的使命。
**第二章 资金链调查**
科创板企业的现金流、闲置资金和再融资是其财务运作的重要方面,互相联系影响。企业应合理规划资金使用,促进长期稳定发展。
调研显示,超过70%的受访企业认为现金流至少三年内无忧,20%的企业认为可支撑5年以上。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显示,科创板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13.6%,印证了良好资金链状况。
对于闲置资金,超过80%的科创板企业拥有规模超过3000万元的闲置资金。部分企业采用购买流动性好、安全性高的投资产品进行现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另有部分企业选择回购股份增强市场信心。
再融资问题也备受关注。
## 科创板调研报告:资金、人才与产业链
**一、再融资现状:资金宽裕,绿色通道受欢迎**
调研发现,科创板公司上市后普遍资金较为充裕,高达89.10%的公司尚未进行再融资。这表明科创板在过去五年中,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小额快速融资制度受到科创板公司的欢迎,83.60%的公司表示其再融资需求能够通过这一绿色通道得到满足,这体现了科创板在融资制度上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值得注意的是,高达92.70%的科创板公司将再融资资金用于新建或扩建开发项目,这表明科创板公司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发展。
**二、研发投入:持续加码,人才为先**
作为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科创板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表现亮眼。调研显示,63.6%的受访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过10%,27.3%的公司这一比例也达到5%-10%。
科创板公司不仅加大研发投入,还积极招揽人才、建立创新机制、引入前沿技术和设备。96.4%的受访公司选择增加研发投入,92.7%的公司积极招揽人才,76.4%的公司通过建立创新机制和奖励,69.1%的公司通过引入前沿技术和设备,持续提升技术研发和创新实力,推动自身业务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
调研结果表明,科创板“注血强能”作用明显,多数公司将募集资金用于研发,研发成果也越来越多。
**三、营商环境:政府支持,融资体系待完善**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公司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科创板公司发展,从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企业快速成长。
调研显示,89.1%的受访公司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获得资金,38.2%的公司采取股权融资。
尽管资本市场为科创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科创板公司的融资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除了资本市场,政府基金、风投、银行等也需要积极参与,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地方政府需要针对不同行业和企业发展阶段,制定更加精准的扶持政策,例如解决芯片制造领域人才短缺问题等。
**四、产业链现状:完善举国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强调产业链的重要性,提出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
地方政府需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合作,打通产业链堵点,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
总而言之,科创板在推动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需要继续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推动科创板企业高质量发展。
这些表述的核心,在于强调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和安全稳定的高度关注。
为提升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关键路径在于培育本土“链主”企业,引导“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融入产业链,增强产业链韧性和活力。科创板上市公司是我国构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调研显示,30.9%的受访公司是链主企业;12.7%的公司是全产业链企业;27.3%的受访公司属于产业链上游企业,67.3%的公司属于中游企业,5.5%的公司为下游企业。
从产业链角度分析,企业运营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上下游。上游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原材料价格、供应和保障能力等方面;下游方面的影响主要来自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业绩压力,例如行业整体景气度调整、供需格局变化、部分下游客户业绩疲弱等导致的市场需求变化。
总而言之,构建我国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增强科创板企业实力。而科创板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精准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2024年2月8日,科创板率先向全体公司发出《关于开展科创板上市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的倡议》,掀起了上市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的热潮。
调研结果显示,67.3%的受访公司表示,已制定增加投资者回报的中长期规划;65.5%的受访公司明确表示,现金分红对公司当下确实存在压力;43.6%的受访公司表示,有引导股东合理减持方案;63.6%的受访公司表示,已制定一整套机制压严压实“关键少数”责任。
调研结果表明,“提质增效重回报”是科创板公司对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投资者的郑重承诺,对于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
提升经营质效,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做强基本面,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投资标的。调研问卷中,科创板公司普遍表示将聚焦主营业务发展,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以优异的业绩回报投资者。
鼓励以现金分红回报投资者,增强投资者获得感。调研问卷显示,在保证正常经营的前提下,科创板上市公司正努力为投资者提供持续、稳定的现金分红,为投资者带来长期投资回报。
总而言之,科创板上市公司已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踏上“提质增效重回报”之路,未来充满希望。相信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科创板公司必将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创板公司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企业认为,新质生产力的体现主要包括:
- 新技术:92.7%
- 新产品、新业态:78.2%
- 新型生产要素、生产效率高企:43.6%
制约因素
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 制度和政策支持不足:81.8%
- 科技成果转化阻力:50.9%
- 研发投入不足:20%
平衡创新与落地
企业认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注重:
- 保障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价值:78.2%
- 鼓励企业承接科研成果:76.4%
- 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76.4%
- 提供合理融资支持:63.6%
科创板改革成效
已上市科创板公司对科创板改革成效评价积极:
- 促进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已初步实现(58.2%)、已实现(32.7%)
- 审核尺度、标准明晰:96.4%
- 上市审核流程:受访者一致肯定
- 创新交易制度:初步发挥积极作用(63.6%)、起到了预期效果(23.6%)
- 并购重组流程便捷度:非常便捷(14.5%)、不是很便捷(12.7%)
- 中介机构持续督导职责:受访者均肯定
- 减持规则平衡程度:受访者肯定(92.7%)
展望未来
科创板将继续深化改革,朝着培育伟大科创企业、打造中国版纳斯达克的目标迈进。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