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湴湄村:非遗文化活起来,旅游产业兴起来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的香云纱非常“抢手”:用香云纱制作的时装相继出现在第十六届广州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及刚刚正式启用的大湾区艺术中心……香云纱正在掀起岭南时尚新潮流,而不少青少年也通过南沙区榄核镇的湴湄村接触到了这一非遗项目。

湴湄村以云纱星韵香云纱非遗产业园(以下简称“香云纱产业园”)为平台,挖掘本村及周边地区制作香云纱的历史,在“星海故里”这一文化品牌之后,再次打出一张“文化牌”。

●南方日报记者 傅鹏

非遗找到新传承地

香云纱产业园选址湴湄村,其中一个原因是香云纱对制作环境要求很高。香云纱复杂的染整工艺,可以用“三蒸九煮十八晒”概括,制作过程会受到天气、地域、场地和制作人员的影响,而且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和纯手工染整工艺,所以每一匹香云纱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繁琐的制作工艺,香云纱的生产地还必须具备薯莨、河泥、草地、阳光这四大要素。因为香云纱的制作过程中,织物需要用薯莨汁反复浸泡、涂上河泥“过乌”、摊铺在草地上晾晒,所以有人用“出淤泥而染,灼烈日而华”来形容香云纱的制作过程。

其中最神奇的一道工艺就是“过乌”,简单来说就是给织物涂上河泥。从科学原理上讲,通过日照,河泥中的高价铁离子和薯莨汁中的单宁发生化学反应,涂有河泥的一面会变黑,最终形成面黑里黄、越穿越软的香云纱。

用来“过乌”的河泥取自于珠江口,含有超过 0.6%的硫化铁。受限于材料,该工艺主要分布在广佛一带,而湴湄村正是其中一处香云纱的产地。

广州市云纱星韵文化产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兆荣正是看中了香云纱这一重要的产地优势,加上南沙区的区位优势,选择在榄核镇建设香云纱产业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香云纱这一非遗项目。香云纱找到传承地,湴湄村也找到新招牌。

“非遗文化是我们村新找到的‘文化牌’。”榄核镇湴湄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张志涛说,除了挖掘该村的红色文化,他们也发现了该村制作香云纱的历史,于是与企业一拍即合,共同打出非遗这一张“文化牌”。

青少年爱上香云纱

如今每逢节假日,湴湄村都会迎来众多游客,一群群学生也来到这里,了解香云纱的历史。

“香云纱染整技艺至今已有约 600 年历史,起源于疍家人的智慧。”在香云纱产业园的香云纱非遗文化馆内,讲解员声情并茂地介绍着香云纱的“前世今生”:俗话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是为了减缓渔网的损坏。但疍家人发现用薯莨汁浸染渔网可以增加渔网的坚固耐用性,并逐渐用到衣物上,这便是香云纱染整技艺的雏形。

以香云纱产业园为基地,湴湄村实现了“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一方面,积极打造集生产、染整、加工、展销、私人定制、品牌孵化为一体的香云纱全产业链,助力香云纱重新成为时尚界的新潮流。湴湄村重视香云纱这一非遗项目的文化赋能,为乡村引入人流和资葫芦岛,撬动整个村的全面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非遗游”已经在湴湄村“火”了起来。作为广东特有的技艺,香云纱染整技艺于 2008 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云纱产业园先后获评“广州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广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今年 2 月荣获“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称号。

目前,香云纱产业园开设了 11 门香云纱非物质文化研学课程。在这里,学生可以体验香云纱“过乌”技艺、在手绢上作画,在生产工作坊亲眼目睹丝绸坯布演变为香云纱的过程,深入了解香云纱数百年的发展史。

香云纱产业园只是一个开端。张志涛介绍,湴湄村以打造星海红色文化为核心,构建以香云纱文化研学产业轴、岭南盆景文化观赏体验轴为主的“一核两轴多节点”产业空间布局,通过产业与文化的相互赋能,实现农文旅研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 南沙区奥迪消毒柜维修(南沙区奥迪消毒柜维修点)
  • 国潮与非遗相融,来古猗园看“绿竹猗猗”
  • 打卡文博会(4) - 景奕作品:非遗文化的守望者
  • 金秋时节游云南”10条非遗旅游线路在滇发布
  • 广州南沙黄埔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提速
  • 新余空调如何调取故障码(新余空调故障诊断)
    上一篇 2024年06月01日
    厦门钢质防盗门品牌排行榜-厦门钢质防盗门品牌排行榜最新
    下一篇 2024年06月01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09447454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