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在水底的“威尔斯亲王”战列舰,据说现在非常值钱
“威尔斯亲王”号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造的“乔治五世”级的最新战列舰之一,由構舱壁把体分成23个主水密隔舱;大部分主横舱壁达到了上部露天甲板,剩下的部分达到从上数的第二层甲板。舰体基本上是铆接的;辅助连接为焊接。舰上设有把两舷机舱和锅炉舱隔开的纵舱壁。
1941年12月10日,“威尔斯亲王”号和战列巡洋舰“反击”号从新加坡出发,去支援退却的英国部队。舰船在海上由驱逐舰护卫,没有飞机掩护。日本人发现英国舰船以后,对它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空中攻击。开始从高空进行了炸弹攻击,未奏效。鱼雷飞机随后的攻击使这两艘军舰沉没了
11点44分,舰船的左在后舰桥后面的区域遭到两条鱼雷攻击。一个机舱和一个炉枪被淹没。舰船向左舷产生15度的横倾并向艉部纵倾。五座127毫米炮塔丧失战斗力,两个螺旋桨、一座操舵设备破损;动力和损管部位同舰船指挥部的联系中断。该舰失去控制,航速降低到15节。由于舰船倾斜,到12点20分,其左舷已完全浸人水中。12点22分,该右舷又命中了3~4条鱼雷,其中1条或2条命中部,2条命中艉部。向左舷的横倾减少了,航速降低到8节。13点10分,舰船向左横倾急剧增大,经过10分钟后翻倒并沉没了。从命中第一条鱼雷起,舰船在水上支持不到两小时,
沉没原因是威尔斯亲王号存在着一系列的缺点,水下防护不足以抵抗日本鱼雷的攻击,比起同时期的战列舰较弱。主防护装甲舱壁后的舷部隔舱中装有武器和技术装备,是舰船的要害部位,而鱼雷正好命中了这些部位。水下防护隔舱%的容积是空的。同时平台甲板也比较薄(13毫米),而且是普通钢板。当鱼雷命中时,这些部分的损坏,导致了巨大的横倾。稳性不够,以致于还没有用完全部的浮力储备,舰船就沉没了
据说1945年沉入水底的军舰钢材没有幅射,现在非常值钱
2.腐国传家宝 皇室女王的15英寸手术刀还不如自走蛙人
伊丽莎白女王号为伊丽莎白女王级一号舰,该级舰船建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当时各国海军围绕着无畏舰展开军备竞赛,日本与美国开始计划建造装载有14英寸主炮的超无畏舰,也有传闻称德国也正在计划建造更高火力和装甲的无畏舰。
为保持火力上的优势,英方决定在伊丽莎白女王级上安装15英寸主炮,除此之外,伊丽莎白女王级还首次将动力系统全部换成了燃油锅炉,更高的动力带来了更高的航速,通常时速23.5节的航速使得该级舰船成为了当时世界上首批高速战列舰。
伊丽莎白女王1912年10月21日于普利茅斯船厂开工,1913年10月16日下水,1915年1月竣工服役。服役后的伊丽莎白女王并未直接参加战争,而是继续在地中海测试了一段时间。
1915年2月19日,为占领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英法联军主动发起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伊丽莎白女王作为旗舰参与其中。
5月,由于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英法联军的失利,尤其是前无畏战列舰歌利亚号的沉没,英方将大批船只撤离,其中便包括伊丽莎白女王。
在那之后,伊丽莎白女王便加入了第五战列舰中队,当时因为要在码头维护,使得伊丽莎白女王错过了日德兰海战。
1916年11月,伊丽莎白女王接替铁公爵号成为了英国大舰队的旗舰。一战后,她在1919年到1924年为大西洋舰队旗舰;在1924年到1929年则为地中海舰队旗舰。
1929年她又回到了大西洋舰队,那年晚些时候她回到了地中海舰队,一直到1937年。
1937年8月6日至1940月10月期间,在朴次茅斯船厂按照旗舰的规格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主要改装项目包括,换装新型锅炉、主机,改用新的烟囱;增大主炮仰角提高射程;加强水平装甲;改建大型箱形舰桥。
在舰体中部设立水上飞机机库和弹射器等航空设施,拆除旧式6英寸口径副炮改装新型高平两用炮。
1941年,改建完成的伊丽莎白女王重返地中海舰队,并于6月参加了克里特岛战役。
12月19日,伊丽莎白女王与同级舰勇士号一同在埃及亚历山大港遭到意大利蛙人的攻击,双双座沉。
1942年2月,伊丽莎白女王终于得以打捞出水,在于亚历山大港进行临时修理后,于6月出航前往美国波士顿海军船厂进行修理。历时一年才得以维修完成。
1943年7月,维修完毕的伊丽莎白女王回到英国本土。
12月,伊丽莎白女王加入英国远东舰队前往印度洋参加对日本作战。1948年,伊丽莎白女王退役,同年7月7日,伊丽莎白女王废弃拆解。
2008年5月20日,英国海军订下伊莉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1号舰(舷号R08)的订单,再度以「伊莉莎白女王」的名字命名,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二艘以该名字命名的军舰。
该航母2014年7月4日下水,计划于2017年开始海上试航和2018年开始飞行试验,2020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伊莉莎白女王号和它的姊妹舰威尔斯亲王号航母(HMS Prince of Wales (R09))将成为皇家海军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战舰。
3.「风格解密」和FV4005“雷霆之子”一起,大战火星侵略者
蒸汽朋克?蒸汽坦克!
“假日行动2022”已进行多日,哪款3D风格第一时间就赢得了车长们的注视,“我要”之声不绝于耳?
这个问题好像并不需要犹豫和思考:具备独特质感和格调的FV4005“雷霆之子”理应脱颖而出。
毕竟那是蒸汽朋克,有谁不爱?
红轮,绿身,连杆传动,还在冒气的蒸汽锅炉……
十九世纪味儿十足。
但除了模仿十九世纪蒸汽机车、蒸汽战舰的质感,以及大体符合那个时代的配装零件之外,FV4005“雷霆之子”另有一套非常有趣,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拍案叫绝的设定——
就这么说吧,是蒸汽FV4005大战触手火星人!
火星人?
乍一看,FV4005“雷霆之子”在外观上,和“火星人”之类的外星生物完全扯不上关系,肯定有车长看到这里要怀疑笔者是不是嗑了什么东西,精神恍惚到把瞄准镜里的279工程认做外星飞碟……
嗨呀,外星飞碟这个概念大热,是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事儿,咱FV4005“雷霆之子”爆锤的外星人,是十九世纪末,确切来说,是1898年“诞生”的那一位。
差了得有五六十年。
威尔斯先生,即指的是H.G.威尔斯,十九世纪末的著名科幻作家。
“雷霆之子”的背景故事里,这台蒸汽坦克的车组提到了一位作家,他前来记录了车组同“三足战争机器”对战的故事,这场战斗发生在萨里郡,他的名字叫威尔斯。
萨里郡、“三足战争机器”、再加上鱼雷艇的决死冲击,这一切就足以构成通向答案的线索:
这位作家的真名是H.G.威尔斯,被誉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三足战争机器则来自他1898年的科幻作品——
火星人入侵地球,地球人类以最先进的蒸汽动力反击,却被火星人的“三足战争机器”打得节节败退……
这本小说名为《星际战争》(又译为《世界大战》)。
火星人像个会走的章鱼,开着多足战争机器……
威尔斯虚构的火星人,几乎成了后世百年间的刻板印象。
在《星际战争》的第十七章,一艘名为“雷霆之子”的装甲鱼雷艇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民用船只撤离,毅然决然地撞向三足战争机器。
拥有跨时代武装,“热光线”(酷似后世激光)和“黑雾炮”(毒气弹)的火星人,也没有预料到人类还会有如此顽强的抵抗,最终火星人的三足战争机器被“雷霆之子”以炮弹和撞击各摧毁一台,而“雷霆之子”也葬身火海……
描述这场战斗的艺术作品(音乐专辑封面)。
以本位面十九世纪末人类的技术水平,要他们来对抗拥有激光武器、能够进行星际航行的火星文明,属实是有些难度——
《星际战争》的结尾,是取得了武力胜利的火星人,反倒被生物尸体上滋生的地球微生物彻底打败,人类接连战败,却没曾想稀里糊涂胜利送上门。
你得知道,坦克诞生于《星际战争》成书后近二十年……
但在FV4005“雷霆之子”的位面,或者说“坦克宇宙”,人类的武德好像要高出一大截,至少“雷霆之子”不需要再舍身撞击才足以击杀火星三足怪,只需要开炮就能击退对手。
简直是朴实,无华,且枯燥……也难怪这个位面的科幻大佬还要再虚构点情节,不然读者谁爱看一炮秒杀?
FV4005:外星人小伙我告你,183毫米摆在这,真飞碟(279)来都不好使,我说的!
蒸汽朋克才够味
既然设定在坦克尚未发明、内燃机还未普及的十九世纪末,FV4005“雷霆之子”必定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能串戏——
所以,“雷霆之子”的色调和造型,就是在十九世纪英国蒸汽机车的基础上稍加修改和再创作,简单易懂,方便理解。
绿头红轮,黑色车身,看上去滑稽和庄重并存。
配色上最接近的现存例子:“丽丽贝尔”,于加州迪士尼乐园运作。
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特快列车之一,“飞翔的苏格兰人”。
既然内燃机还没发明,“雷霆之子”就只能靠蒸汽锅炉驱动了。
注意锅炉旁边还有一把铁锹,干啥用的呢?
往锅炉里铲煤……
实战中,蒸汽坦克后边估计还得跟个煤拖车。
这盏带提手的灯,也是铁路工业的衍生品:
铁路巡线工日夜巡逻所需的提灯。
这种小东西形制很多,就不展开讲了。
锅炉烧热的蒸汽驱动活塞(突出物),活塞带动连杆前后运作,连杆最后拉动主动轮转动。
蒸汽机车的传动方式,被巧妙地移植到了“雷霆之子”身上。
炮塔侧面铭刻格言:老鹰不抓苍蝇
等同于我们的俗语:大炮不打苍蝇,用在FV4005身上正合适。
另一侧是盾徽,指挥刀,和一把不多见的柯尔特1855转轮步枪。
酷炫以及硬核,但其实它在十九世纪末已经全面落后……
同样酷炫和落后的,还有这一门加特林原理速射炮/机枪。
加特林原理在这之后的五十年里全面落败于马克沁原理,直到“火神”时代才重出江湖。
车顶的这一挺刘易斯机枪,就代表了二十世纪初的水平。
别看炮管粗大,其实它是包裹枪管的整体式散热筒。
在哪可以搞到呢?
如果诸位车长对现代风格腻歪,对魔幻坦克提不起劲,厌烦了随意加附件的堆砌玩法,那么……又连接史实,又放飞自我的FV4005“雷霆之子”,确实值得拥有。
这么有诚意的3D风格,要从哪里入手?咳咳,这可就是“假日行动”大箱子的专属大奖,那啥啥才能变强,大家都懂的吧?
哼哼,那就先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
4.……澳大利亚得了被迫害狂想症?
谭主最近看到一篇报道,说的是中国在境内发现并现场抓获了执行情报交联活动的澳大利亚间谍。
作为世界谍报领域老手,澳大利亚最近几年“贼喊捉贼”,一直在指责中国“影响渗透”和“间谍威胁”,以此为由升级对中国的监控。
这种被害妄想在疫情期间体现的更为明显,一些澳大利亚政客和媒体反复将病毒与武汉、中国挂钩,推动所谓对新冠病毒源头的独立调查,甚至要求中国给每个澳大利亚人赔偿2万元。
按理说,中澳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中国不仅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最大的旅游收入和国际学生来源国。
这不免让人困惑,那些荒诞言行,源自何处,又意欲何为?
得了被迫害妄想症?
最近,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议员莫泽尔曼就比较懵。6月26日,十几名“澳大利亚安全情报组织”的便衣联邦探员突然闯进家门,要搜查他“为中国渗透澳大利亚”的“证据”。
这一切的缘起,只是因为他3月份曾写了一篇称赞中国疫情防控的文章。就因为这篇文章,他被怀疑私通中国,4月份就被辞去了公职。2个月过去了,情报部门还是没有找到证据。
有一个词叫被迫害妄想症,用来形容疫情期间澳大利亚某些政客和媒体的对华心态很合适。
给中国泼脏水,澳大利亚非常乐于充当“急先锋”。
早在疫情初期的1月29日,澳大利亚一家媒体就在头版醒目位置上称呼新型冠状病毒为“中国病毒”。最先针对中国推动所谓对新冠病毒源头独立调查的,也是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当地报纸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
4月份,澳大利亚内政部长达顿称,美国已经有人掌握了有关新冠病毒源头的文件,虽然自己没看过文件,但中国应该为病毒起源做出解释。
神逻辑。
接着,澳外长佩恩频繁在各种场合提及独立调查,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还跟法、德等欧洲多国领导人通话求支持,结果得到的回应都是拒绝。为此,欧洲还起草了一份议案提交给世卫大会,关键词是反对污名化。
很嘲讽。
△澳大利亚外长佩恩
“急先锋”没有得到回应,因为真相大家都看得见。总台驻悉尼记者王聪帮谭主问了一下澳大利亚卫生部,澳大利亚全国发现的6900多例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输入型病例占比确实很高。其中从美国输入病例占比高达14%,是澳大利亚境内病毒的最主要来源国之一。
很尴尬。
要知道,充当“急先锋”的澳大利亚一直跟随的可都是美国的节奏。疫情在中国暴发之后,美国率先叫停中美航班和限制华人入境,澳大利亚便紧随其后;美国疫情暴发之后,美国开始频繁甩锅并无理向中国“索赔”,接着澳大利亚同样上演向华“索赔”的闹剧。
提起向中国索赔的联邦议员乔治 克里斯滕森,甚至称疫情是“好事”,因为帮澳大利亚反思了与中国的关系。
很疯狂。
一圈看下来,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态度,近乎偏执、蛮横甚至荒诞。日常生活中,这种荒诞就是对在澳华人的攻击和歧视。4月初以来,澳大利亚就有约380起种族主义袭击的投诉,攻击的对象正是华人和亚裔。
由于澳大利亚国内对华人和亚裔的种族歧视言行和暴力行为现象明显上升,中国文化和旅游部6月5日发布公告,提醒中国游客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切勿前往澳大利亚旅游。6月9日,教育部也发布留学预警,提醒广大留学人员谨慎选择赴澳或返澳学习。
澳大利亚的病因何在?
谭主梳理了一下频繁对华发表强硬言论的澳大利亚政客,典型的有这么几个:
建立“质询中国”网站的议员乔治·克里斯滕森
要求中国为疫情赔偿的参议员费拉万蒂·威尔斯
声称免受中国侵害的澳议会情报与安全联合委员会主席安德鲁 哈斯蒂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自由党成员。该党作为澳大利亚联邦现任的联合执政党之一,很习惯“跟风”美国。
很多人不知道,最早拒绝中国5G的不是美国,而是澳大利亚。2018年,美国开始制裁中国通讯企业,澳大利亚政府很快发布了《5G安全指导书》,将华为排除出了澳大利亚5G建设市场。
一个主权国家,对盟友的指令亦步亦趋,反倒觉得是一种“荣誉”。外交部长佩恩曾公开表示,在重大决策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和美国进行沟通的国家,澳大利亚应该利用好这种特殊关系。
疫情期间,澳大利亚确实经常会与一些国家进行联合行动。比如跟美国议员一起组成“跨国议会对华政策联盟”。
连起来看,走的最近的就是那几个国家,都属于美国领衔的“五眼联盟”。“五眼联盟”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5国政府的情报共享机制。五个国家最强大的情报组织,结成同盟,窃听和共享情报。
这些高级情报机构中,美国和澳大利亚分别有5家,数量最多,其中就有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等。斯诺登曾经爆料的“棱镜”计划就是“五眼联盟”的项目,这个超国家的情报组织,甚至监听过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现在,这个组织似乎又有了新目标。就在今年5月,澳大利亚新闻集团的旗下媒体《每日电讯报》,公布了一份从“五眼联盟”获得的情报档案,号称病毒来自中国实验室。这份所谓的秘密档案,其实完全就是依据已有的污蔑中国的公开报道组合而成,没有任何情报信息。
△所谓“五眼联盟”情报相关报道
美国主导,澳媒配合,一起完成了一幕污蔑中国的双簧。
看清了这层关系,谭主也专门去研究了一下在澳大利亚频繁散播“中国威胁论”的始作俑者——澳大利亚战略和政策研究所,发现这家智库的资金来源同样有美国的影子。
该研究所的年度报告显示,其主要的捐助者就是美国的军火商,如洛克希德·马丁等。另外,根据“外国影响力透明度计划”的披露,北约、美国国务院、英国外交部也都是该智库的幕后金主。
利益交叠,乐见摩擦。这家机构一直在“制造”各种涉华事件,2019年热炒的“中国间谍”潜逃澳大利亚的谣言正是该机构炮制。
该研究所在获得美国国务院约27万美元的资助后,也开始追踪中国和澳大利亚高校间的合作研究,丑化和诋毁相关研究成果。反华,成了美澳之间的一门生意。
虽然一些澳大利亚政客觉得自己找了个好东家,但美国这棵“大树”真的可靠吗?
美国是澳大利亚的解药吗?
因为疫情影响,澳大利亚连续29年的经济增长在今年开始中断。根据澳大利亚央行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GDP预计下降10%。5月份,澳大利亚的失业率也达到7.1% ,为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国内就业市场将减少近23万个就业岗位。
5月份,惠誉把澳大利亚现有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让澳大利亚成为了当时唯一被美国两家主流评级机构下调评级展望至负面的国家。
所谓评级机构下调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就是机构不看好这一主权国家未来的偿债能力,对应的可能性就是,未来,澳大利亚现有的AAA主权信用评级可能会被下调至AA+,甚至更低。
这意味着,在澳大利亚最需要钱的时候,美国公司公开“差评”了澳大利亚政府的还债能力。这种行为对澳经济而言,无疑是落井下石,雪上加霜。
显然,澳大利亚并没有认清谁与自己的利益更攸关。
美国与澳大利亚的年度贸易额只有700亿美元,而中国跟澳大利亚贸易额是1589.7亿美元。
中国吸纳了澳大利亚近三分之一(32.6%)的货物和服务出口,美国只有5.3%。
根据商务部国别报告中的数据,2019年,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43.4%。相比之下,排在中国后面的四大出口国日本、韩国、美国、印度加起来也只达到29.1%。
中国是澳大利亚不折不扣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中进口的数据更能说明澳大利亚对中国的依赖程度。
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副主任胡丹告诉谭主:“作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国提供给澳大利亚的多是生产和日常工作中所使用的必需的工业制成品,几乎占澳大利亚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1.2%。”
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机电产品,包括工业生产所必需的电机、电气及其零附件,锅炉等机械器具,主要被应用在澳大利亚矿山开采、核能发电等支柱产业中。
对这些数据,澳大利亚联邦的一些议员选择视而不见,甚至扬言要继续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按照英国智库亨利·杰克逊协会5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澳大利亚595种商品在战略依赖中国,其中167种应用于关键国家基础设施。
明眼人都能看出,如果中澳关系受影响,损失最大的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不少州政府认清了形势,一直坚定地选择与中国合作。
在2019年10月就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框架协议的维州,已经做好准备,在疫情结束之后率100家企业组成史上最大的贸易代表团访问中国。
从1973年就开始与中国合作的西澳州,出口至中国的铁矿石占出口总量的81%。州长麦高温提醒,与中国这样的贸易伙伴维持良好的关系事关澳大利亚经济的存亡。
一些把中澳关系推向深渊的澳大利亚政客,真该好好停下来看看,自己真的为澳大利亚的利益做出正确选择了么?
来源:央视网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